姐妹们,晚上好,我是苏姐。
最近,后台问“年金险”的姐妹,是越来越多了。
业务员发来的计划书,通常都画得特别“诱人”:
“您看,您现在每年投入1万块,只需要交10年。从60岁开始,我们每年给你返2万,活到老,领到老!要是没领完就走了,剩下的钱还会一次性给您孩子!”
听完,我们心里通常会冒出两个声音:
一个声音说:“哇!听起来好棒!不仅能养老,还能传给孩子,简直是‘稳赚不赔’啊!”
另一个声音则充满怀疑:“真有这么好的事?这里面,会不会有什么‘坑’啊?”
作为一个掌管着家里“钱袋子”的家庭CFO,我的原则是:任何一笔需要“长期锁定”的投资,我们都不能只看它“未来能拿回多少”,更要算清楚,为了这个“未来”,我们现在付出的“代价”,到底是什么。
这个“代价”,就叫 “机会成本”。
我们先来算一笔“机会成本”账
什么是“机会成本”?
简单说,就是 “你用这笔钱,买了A,就不能再买B了。那么,B可能带给你的好处,就是你选择A的‘机会成本’。”
我们把年金险,放到一个真实的“理财货架”上,来和我们最熟悉的几个“朋友”比一比。
假设,你每年有1万元的“闲钱”,打算做一个20-30年的长期规划。
- 选择A:买“年金险”
- 你得到了什么? 你得到了一个 极其稳定、安全、确定 的未来现金流。合同上写明了你60岁能领多少,就一分不会少。
- 你失去了什么? 你失去了这笔钱,在未来二三十年里,可能存在的 “更高增长” 的机会。
- 选择B:做“指数基金定投”
- 你可能得到什么? 如果你坚持定投“沪深300”这样的宽基指数,参考历史数据,你很可能获得一个 年化8%-10% 的长期平均回报。在30年后,你的本金,可能会翻好几番。
- 你可能失去什么? 你要承受市场巨大的 波动 和 不确定性。在极端情况下,甚至可能亏损本金。
- 选择C:存“银行大额存单”
- 你得到了什么? 你得到了 绝对的安全 和比年金险 更高的前期流动性。
- 你失去了什么? 你无法锁定一个“终身”的利率。3年后存单到期,如果市场进入“降息”周期,你可能再也找不到同样利率的产品了。
看懂了吗?
年金险,本质上,就是你用“放弃更高收益的可能性”和“牺牲前期的流动性”,去交换一个“绝对安全、终身锁定、与生命等长”的未来现金流承诺。
它,不是一笔“划算”或“不划算”的简单买卖,而是一次你个人风险偏好与财务目标的“价值交换”。
再来算一笔“真实收益率”账
“苏姐,别说那么玄乎,你就告诉我,买年金险,到底能赚多少钱?”
好。那我们就请出那个最“不讲情面”的“照妖镜”——IRR(内部收益率)。它可以算出我们一笔投资,最真实的“年化复利”。
我们以上面那个“年交1万,交10年,60岁每年领2万”的案例,来做一个简化估算:
- 投入:30岁开始,每年投入1万,连续10年。
- 产出:60岁开始,每年领取2万,直至身故(假设活到85岁)。
把这些现金流,输入到IRR计算器里,我们得出的结果,大概是多少呢?
大约在 3.0% - 3.5% 之间。
这个数字,就是这份年金险,能带给你最真实的“长期年化收益率”。
现在,我们可以下结论了:“年金险,到底划不划算?”
- 如果你追求的是“高收益”:
它,一点都不划算。 这个收益率,甚至跑不赢很多优秀的“债券基金”,更不用说和“指数基金”比了。
- 如果你追求的是“绝对安全”和“省心省力”的“养老金规划”:
它,可能是一个非常“划算”的选择。
- 它足够“安全”:受《保险法》的最高保护。
- 它足够“省心”:一旦设定好,你就再也不用去管市场的风风雨雨。
- 它能“穿越周期”:它用合同,为你锁定了未来几十年的现金流,无惧“利率下行”的风险。
- 它能“对抗人性”:它帮你“强制性”地把这笔养老钱给“锁”了起来,避免了你因为一时的冲动消费或投资失败,而把自己的“养老本”给挪用了。
姐妹们,理财,从来没有“标准答案”。
想清楚,你到底想要什么?
- 想要“刺激”,就去股市。
- 想要“稳妥”,就存银行、买国债。
- 而如果你想要的,是一份 “没有惊喜,但也没有意外” 的、“与生命等长的、确定的” 未来,那么,年金险,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。
这,无关“划算”,只关“选择”。